shiyi Substack 是一个集内容创作、发布和订阅于一体的平台,主要特点如下: 内容形式: Newsletter(电子简报)是主要形式 支持文章、播客、视频内容 可以发布付费和免费内容 支持连载形式的写作 商业模式: 创作者可以设置付费订阅 灵活的定价策略(月付/年付) 平台抽成10% 支持多种支付方式 创作者工具: 内置编辑器 订阅者管理系统 数据分析工具 评论和社区功能 可以导入现有的邮件列表 平台优势: 无需技术基础就能快速建站 完整的发布和变现体系 内置受众增长工具 强大的SEO优化 独立的创作者品牌空间 读者体验: 可以通过邮件或网站阅读 一个账号订阅多个创作者 支持离线阅读 简洁的阅读界面
shiyi Substack 是从 newsletter 起家的。 2017年成立时,Substack 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写 newsletter 的作者能够轻松地将免费订阅者转化为付费订阅者。他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机会:虽然有很多作者在写高质量的 newsletter,但缺乏一个好的平台让他们直接从读者那里赚钱。 最初的产品非常简单: 就是一个让作者写 newsletter 并收费的平台 提供基础的邮件发送功能 处理订阅付款 随着平台发展,他们才逐步加入了: 播客功能 视频内容 社区讨论 更复杂的创作工具
shiyi 为什么newsletter在中国文化中好像并不常见,但是国外却对“邮件”这种工作,沟通方式很看重 电子邮件在西方的发展历程: 早期互联网时代(90年代): 电子邮件是最早的互联网应用之一 在企业和学术界广泛使用 形成了严谨的邮件文化和礼仪 成为正式沟通的标准方式 Newsletter的兴起: 最早源自纸质时代的订阅通讯 随着互联网发展转向电子形式 专业人士用它分享见解和行业动态 逐渐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 文化因素: 西方重视书面沟通的传统 职业场合普遍使用邮件而非即时通讯 邮件被视为正式和专业的交流方式 注重信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相比之下,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路径: 发展时间点不同: 互联网普及较晚 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即时通讯工具(如QQ、微信)成为主流 形成了碎片化的信息获取习惯 使用习惯差异: 倾向于简短、快速的信息交换 社交媒体平台更受欢迎 公众号等平台承担了Newsletter的部分功能 移动支付的普及推动了不同的商业模式 文化影响: 更重视即时性和互动性 传统上偏好面对面或语音交流 社交媒体融入日常生活程度更深 对正式邮件沟通的需求相对较少 这种差异也反映在商业模式上: 西方:Newsletter能够形成付费订阅模式 中国:更依赖广告和电商变现模式